top of page
  • ue有藝

臺灣前衛藝術先鋒黃華成作品手稿首次重現「未完成,黃華成」研究展

BY 巫青姿

Photo 臺北市立美術館、藝術家

2020-05-08

〔Ueanews有藝生活網〕台灣戰後前衛藝術的先鋒藝術家黃華成,於臺北市立美術館(北美館)正式開展,以「未完成,黃華成」由座策展人張世倫擘劃,藝術家張照堂擔綱歷史諮詢與史料提供,重現藝術家黃華成生前重要展覽事件中發表的「作品」、「行動」及相關文獻。內容包含黃華成繪畫創作、百本書封設計及手稿、影片和舞台裝置等。

▲「「未完成,黃華成」展場照,2020,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
黃華成1958年自師大藝術系畢業後,旋即踏入現代藝術創作,六〇年代起實踐橫跨多種領域,舉凡繪畫、文學、廣告、設計、現成物、裝置、觀念藝術、劇場、實驗電影等等皆有涉獵,除了是《劇場》季刊核心份子,並創立成員僅有一人的「大台北畫派」,展現創新概念與不妥協態度,讓他成為台灣戰後前衛藝術的先鋒。七〇年代黃華成專注書封設計,開創運用現成物拼貼、攝影手法表達書籍的意象與概念,以大膽新穎的風格為台灣書封設計開闢新方向。

▲張照堂,《藝術家・黃華成・野柳》,雷射輸出銀鹽相紙,103 x 69 公分,1978,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。(圖/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提供


黃華成活躍時期使用諸多化名發表作品並參與展覽活動。然而隨著黃華成的早逝、壯志未酬,及缺乏後續研究,許多作品佚失不存,為台灣現代藝術史留下許多未解之謎。

▲「未完成,黃華成」「《劇場》的劇場」,2020,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「未完成,黃華成」展以黃華成遺留手稿、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為主軸,試圖追尋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軌跡,探索當年文藝青年在現代主義氣氛下嘗試創作的集體實踐;在原件匱乏的情況下,攝影家張照堂曾為黃華成摯友的以及其珍藏的檔案文獻,得以還原藝術家在歷史情境中的真實面貌。

▲黃華成,海報設計《給杜老頭五個銅板》,1976,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2017年藝術家蘇育賢曾以《石膏鑼》重新演示黃華成重要劇作《先知》(1965),向其致敬。原片已佚失的黃華成實驗電影作品《生之美妙》(1967),這部與劇作《先知》互為表裡地象徵六〇年代文藝青年精神狀態與心靈世界的實驗電影,於展中進行特別放映。

▲黃華成,實驗電影《實驗002》劇照,1967,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▲「未完成,黃華成」蘇育賢《先知》,2020,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▲黃華成,《先知》劇照,1965,©莊靈。(圖/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提供)

北美館林平館長表示:「本次啟動多年來近乎不可能的展覽企劃,透過難能可貴的史料集結,除試圖呈現黃華成創作研究的整體觀,更藉由其藝術行動檔案化的歷程,引領觀眾召喚更多樣的文化記憶,深具有補綴台灣現代藝術史空缺的積極意義。」

▲黃華成,海報設計《給杜老頭五個銅板》,1976。(圖/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)

▲黃華成,《靜物》油彩,51x61公分,約1958,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典藏,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▲黃華成,告別式設計草圖,1996,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▲「未完成,黃華成」「書封設計的一代名家」展場照,2020,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「未完成,黃華成」展出六個月,專輯預計於八月底出版,一套三冊分別以專文論述、手稿文字、作品圖像的方式,收錄藝術家言語、策展及專家觀點。

「未完成,黃華成」「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秋展」展場照,2020,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
圖片、資料:臺北市立美術館、藝術家提供

內容編輯:UEAnews有藝生活https://www.ueanews.com/

4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